廣州翻譯公司淺談英漢詞匯與文化
廣州翻譯公司淺談英漢詞匯與文化
俗語有言:“言由心生”,作為表達思想的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總要部分,語言和詞匯自然會受到文化的影響。有人說詞匯是社會文化的晴雨表,語言是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林木翻譯公司認為語言與我們的自然環境和生活方式緊密相連。比如英國是個四面環海的到過,水產捕撈業和航海業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因此英語中由魚和海組成的成語與海洋和航海有關的詞匯就比較多,也喜歡用海產品打比方。
比如:big fish in a small pond (矮子里頭的長子)
Cry stinking fish (叫賣臭魚)
Feed the fishes(葬身魚腹)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上梁不正下梁歪)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不適應)
A loose fish (放蕩不羈的人)
Fish in the air (空中撈月)
Have other fish to fry (另有它圖)
Drink like a fish (牛飲)
A pretty kettle of fish (混亂)
A cold fish (冷漠之人)
Neither fish nor fowl (非驢非馬)
而中國人是以陸地為主的大國,中國人民以農業為主,所以有關農業的詞匯、諺語和節令就比較豐富。漢語中與“飯”相關的表達也比較多。例如:漢語把“找工作”叫做“找飯碗吃”、穩固的工作叫“鐵飯碗”、失業叫做“丟飯碗”、剝奪別人的工作叫“砸飯碗”、平均主義叫“大鍋飯”。相關的詞語也非常豐富,如“要飯的”、“飯桶”、“飯囊”、“吃閑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等等,甚至連見面的問候語也都是與吃飯有關,比如“你吃飯了嗎?”
英漢思維方式不同,對表達用詞也有影響。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正和反的表達用詞。
英語有些表達從正面來表述,而漢語則喜歡從該詞的反面去表達和理解。例如 在漢語里的“防暴警察”到了英語里面就便成了riot police (暴亂警察);漢語里的“防火墻”,到了英語里就成了“fire wall”(火墻);中國人說“防治污染條例”,而英語國家的人則說“pollution law”(有關污染的措施)。這類詞語還有很多,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民族不同,思維方式不同,進而語言中的表達方式和表達用詞就不完全一樣。
2、異曲同工的表達用詞
英漢詞語在表達上的差別,就象做同一個事情采取兩條不同的路 徑一樣,方法不同,目的卻相同,就如同條條大路通羅馬是一個道理。 在漢語中我們說買東西有六折優惠時,優惠券上會寫“六折優惠”,在美國,如果同樣是六折優惠,優惠券(coupon)上寫的確實40%discount(四折)。這就意味著漢語著眼于打折后的實際付款比例,而英語則著眼于折扣本身的比例。 所以,說英語一定要按照英語的習慣表達,不能按漢語的表達用詞直譯。以漢語的“酸奶”為例,我們不能用漢語的構詞去推理,想當然地把英語的“酸奶”推理為sour milk (酸的牛奶),實際上“酸奶”在英語里叫“yoghurt”。當然理解時自然也不能按表達用詞去推理。例如,英語中的“the latest news”并不是漢語中的“最后的消息”,而是“最新的消息”。
思維不同,詞匯表達方式不同,而如何以英語的思維思考是作為翻譯人員和翻譯公司都必須要重視的關鍵問題。
更多英漢詞匯和文化差異請關注林木翻譯公司廣州翻譯公司官網:www.xuewendu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