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傳譯:一種你不懂的職業
交替傳譯(consecutive interpreting)。是會議口譯使用最早的工作模式,口譯員坐在會議室里,一面聽源語講話,一面記筆記。當講者發言結束或停下來等候傳譯的時候,口譯員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語,準確、完整地重新表達源語發言的全部信息內容,就像自己在演講一樣。會議口譯中的交替傳譯要求口譯員能夠聽取長達五至十分鐘連續不斷的講話,并運用良好的演講技巧,完整、準確地譯出其全部內容。交替傳譯如今主要用于會見會談、新聞發布等范圍小、時間短、語種少的場合。
交替傳譯是否比同聲傳譯容易?
無論交替傳譯還是同聲傳譯,其目的均在于讓使用不同語言的人能夠實現清晰、無障礙的即時溝通。會議口譯層次上的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并沒有高低難易之分,兩種口譯模式相輔相成,且其功能以及對質量的要求是完全相同的。稱職的會議口譯員應當掌握兩種模式的口譯技能。
就兩種口譯模式的使用情況而言,交替傳譯多用于規模較小且只涉及兩種工作語言的場合,如外交會晤、雙邊談判、訪問考察、小范圍磋商、記者采訪、司法和準司法程序、宴會致詞、新聞發布會以及時間短的小型研討會等。而同聲傳譯,由于其具有不占用會議時間的優勢,已發展成為會議口譯中最常用的模式,廣泛應用于各種國際場合。幾乎所有正式的國際多語言會議以及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和歐盟)都采用了同傳作為標準口譯模式。
交替傳譯的基本原則
想要清楚、有效地表述思想,首先,必須在頭腦中已經有了清晰的想法。由此可知,在不可能逐字重復,卻需要復述別人的想法時(這正是譯員的處境),就得對它做一個清晰、結構化分析,而想要做這樣的分析就必須理解單個語義--構成發言人邏輯思路的基本結構單元。因此,依次地,交傳的工作就是三個基本階段--理解、分析和復述。這三件事只能依次進行。
理解。這里所說的‘理解’是指意思而非單詞,因為只有意思才需要去翻譯。顯然,你要是不懂發言人用的詞,也不可能明白他所說的意思;蚴且驗閷τ诎l言人的所用語言的語法和句法沒有充分的了解,從而跟不上他的思路。
分析。分析發言類型 ,主動的聽了以后,譯員可以開始分析發言。首先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正在應對的是什么形式的發言。發言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果是邏輯說理的發言,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邏輯辯論,代表了就一個問題的兩種觀點,在權衡了利弊后,得出綜合的結論;另一種是一連串的邏輯推理后得出的唯一的可能結論(從發言人的觀點來看)。另一方面,發言也可以是敘述的,完全是按照時間先后排列的一連串的事件。這些發言可以是描述性的,可以是描述一段場景,也可以是一個事件或是詳細的數據報表,比如公司或工業部門的財務狀況。辯論性的發言中,發言人會因執著于說服聽眾而損害發言的邏輯、客套甚至是坦誠。在注重修辭的發言中,內容的細節是次要的,甚至是不相干的;發言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顯而易見的優雅的方式和若干文化典故,讓人聽了印象深刻,多半是為了贊美某個人或機構 (比如說向會議的東道主國家致謝晚宴上的發言)。‘發言’甚至可以是堵石墻,發言人說了相當長的一段話,為的是想要隱藏他們的觀點或想對信息有所保留,這樣的講話方式-肯定會相當的長,這可給譯員出了難題,譯員必須先意識到這樣的發言類型并同相的含糊其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