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翻譯公司談文學翻譯
專業翻譯公司談文學翻譯
說起文學翻譯大家似乎都很有話說,而文學翻譯也是翻譯公司和譯員以及著名譯者、文學家都愛討論的一個問題,可謂是老生常談。但是老生常談不代表不值得談。文學翻譯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為專業翻譯公司,林木翻譯公司以促進文化交流和翻譯事業的發展為己任,也多次與大家探討文學翻譯的重要性和文學翻譯的方法。
我們知道林語堂先生曾說過翻譯就好像給女人的大腿穿上絲襪,譯者給原作穿上絲襪,襪子的厚薄顏色就是譯者的文體和譯者的風格。我們知道翻譯力求接近原文,應該是達到100%的反應作者原意,但是翻譯在某一種程度上一種創作,必有主觀能動性參與其間,必有作者本人的文體或語言習慣介入其中,所以我們說文學翻譯要做到的是通過無數個百分之一向百分之百逼近,盡可能譯出接近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作品。
二十年前,翻譯界掀起了一場關于《紅與黑》譯本的論戰。上!段膮R讀書周報》把譯本分為“等值”和“再創造”兩 類。當時有學者在香港翻譯會議上說:“‘等值’類指譯文句子結構與原文形式比較貼近,并較準確傳達原文的意義。‘再創造’指譯者對原文的形式與結構進行了 藝術變動。譯文中注進了譯者的個性。讀者選擇的結果如下:選擇‘等值’類的占78.3%,選擇‘再創造’類的占21.7%。說明喜歡‘等值’的讀者占大多 數。”把譯文分成“等值”和“再創造”兩類對嗎?
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曾就這一點做過舉例說明,這場關于《紅與黑》翻譯的論戰給翻譯界留下很大影響。隨后幾十年間,形式上對等的翻譯理論一度流行,如社會科學院有學者提出“形似而后神似”論,北京大學有 學者提出“最佳近似度”,復旦大學有學者提出“緊身衣”譯論等,多是西方對等譯論在中國的延續,但真正等值的創譯論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其實,西方翻譯 界提出對等譯論,因為西方語文如英、法、德、意、西等,據電子計算機統計,約有90%可以對等。而中國語文和西方語文不同,據電子計算機統計,只有不到 50%的語匯可以對等。那不對等的一半怎么辦呢?朱光潛、錢鐘書二位的答案是:“藝之至者,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聯系到翻譯的藝術上來,就是說:文學翻譯 的最高原則是要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運用最好的譯語表達方式,而又不違背原文的內容。西方的對等論只要求“不逾矩”:是低標準;中國譯論要求“從心所 欲”,是高標準。
舉一個例子,毛澤東《為女民兵題照》中的名句:“不愛紅裝愛武裝。”美國詩人恩格爾和他夫人聶華苓的譯文是:
They like uniforms,not gay dresses。(她們喜歡軍裝,不喜歡花哨的衣服。)
這是相當典型的西方對等譯文,也符合中國“形似而后神似”的要求。但這些都是形式上的對等,內容上是不是對等呢?原詩形式上的“武裝”在內容上表示的卻是英 雄主義。富有意美;“愛”,和“不愛”有重復的音美;“紅裝”和“武裝”有對仗的形美。原文的“三美”在對等派的譯文中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怎么能算等 值的譯文呢?那么,中國學派的譯文又是怎樣傳達原文“三美”的?我們看看中國翻譯公司的譯文: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她們)敢于面對硝煙,不愛涂脂抹粉。敢于面對硝煙。表現了女民兵的英雄主義,這是意美;英文face當名詞是“面孔”,當動詞卻是“面對”;powder當 名詞是粉或炸藥,當動詞卻是抹粉。“面孔”和“面對”在英文是同一個詞face,“抹粉”和“炸藥”也是同一個詞powder,所以譯文也有重復的音美; “面對硝煙”(face the powder)和“涂脂抹粉”(powder the face)的譯文對稱,又有對仗的形美。這樣譯文就傳達原文。
所以林木翻譯公司認為文學翻譯,是百分之百的接近,其實并沒有譯者能夠做到譯出百分之百的原作,因為翻譯是藝術活動,有創作成分在其中,會受到本國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影響。這只是林木翻譯公司的拙見,歡迎討論!
更多內容請持續關注林木翻譯公司官網:www.xuewenduo.com 。
推薦閱讀: